毕竟后宫不得干政的铁牌,还在紫禁城交泰殿门口立着呢。
大清未来的希望不在康熙皇帝身上,石静顺利完成任务的指望却在康熙皇帝身上。
倘若胤礽当真不配合,她就只能用实力说话,想法办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,撸起袖子自己干了。
抛开自身局限性,不得不说,康熙皇帝在开明这一点上,也算空前绝后了。
不然石静想要完成任务,就只能忍辱负重地去哄胤礽开心,被迫与他携手共进。
一颗红心,两手准备,石静很忙,没时间理会不相干的人:“就说我身上不爽利,改日再去给二婶问安。”
话已说完,芳芷却没走:“姑娘,二夫人带着二姑娘过来,说是给您赔礼的。”
赔礼?这可真是稀奇了。
隔壁母女第一次把姿态放得这样低,是听说了她的阿玛要回京任职,打算与长房修好,还是见宫里始终没有退亲,明年她就要嫁给太子成为太子妃,心里有些忌惮,想提前拉拢她?
想着青霉素干粉和青蒿素都有一些储备,石静放下手边的实验,去花厅见了二婶和宝珠。
一番交谈下来,石静才发现自己压根儿猜错了方向。隔壁母女既没有与长房修好的心计,也没有忌惮她这个未来太子妃,未雨绸缪的眼光。
她们似乎只能看清楚自己眼前这一亩三分地。
在宝珠十分不走心地给她赔礼之后,二婶紧跟着图穷匕见:“我听说大老爷过了年才能返京,长房也没个能做主的长辈,不知道你的嫁妆准备得如何了?”
原来是盯上了她的嫁妆。
也对,祖母和她的额娘都是宗室女,与石家联姻属于下嫁,娘家怕女儿下嫁受苦,总不会吝惜陪嫁。
祖母临终前,把半副嫁妆留给了她,剩下的存放在公中,以后给几个孙子孙女平分。
长房有六个孩子,二房只有一儿一女,平分必然吃亏,二婶早有不满,想逼着二叔提按房头均分,被二叔压了下去。
之后她的额娘去世,家里的中馈交到二婶手上,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早被二婶以各种理由洗进了二房的荷包。
账房瞧出不对,偷偷告诉了石静。石静将此事写信告知阿玛,阿玛却说他不在京城,家里的事少不得要二叔二婶操心,让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阿玛如此说了,石静只得照办。
谁知账房通风报信的事被二婶知晓,很快丢了差事,石静将账房一家留下,专门替她打理祖母和额娘留给她的嫁妆。
本想找个人看着,谁知账房和他那几个儿子都是能干的,几年下来收益破丰。
可她注定要嫁进宫,属于最高等级的上嫁。上嫁本来就不用太多陪嫁,陪嫁多了还会让夫家觉得没面子。
如果是嫁进宫,别说陪嫁,等闲的东西都不许带进去。
所以祖母和额娘留给她的那笔天价的陪嫁,早晚会被人拿出来说事。
石静已然做好准备,只是没想到隔壁母女如此沉不住气,年都没过,她的阿玛还未返家,就借口赔礼登堂入室了。
第13章 说嫁妆
隔壁母女居心叵测,石静当然不会让她们得逞,敷衍道:“我的陪嫁早就准备好了,只等交换清单。”
古代成亲,女方出嫁妆,男方出聘礼,两边的清单会在大定时交换。
但太子成亲由皇上指婚,规矩与民间不同,婚前步骤简化到只有领旨谢恩、交换清单和大婚这三步。
二婶闻言诧异抬眸,旋即露出一个关切的笑容来:“你这孩子闷声不吭地就把嫁妆单子准备好了,也不问问长辈的意思。”
貌似关心,实则埋怨。
埋怨自己没跟她商量,石静心中冷笑,面上不显:“多谢二婶关心,等过了年我阿玛就回来了。”
你把你自己当成长辈,也得看我认不认啊。
我又不是孤儿,我有阿玛。
“你阿玛到底是男子,这么多年在南边做官,如何懂京城嫁娶的规矩。”
二婶端起茶碗喝下一口,娓娓道来:“再说你要嫁的可是太子,不是普通的男子,宫里规矩多,更要仔细慎重,切莫闹出笑话,让人轻瞧了去。”
她在宫里住了九年,跟在太皇太后身边什么样的嫁娶没见过,对方还把她当成小孩子糊弄。
石静轻笑,身体朝后靠了靠:“我从五岁起跟在太皇太后身边,也经历过几件喜事。若说这宫里的规矩,石家恐怕没人比我更清楚了。”
“是这么个道理,你不说,我差点忘了。”茶水见底也没人来续上,二夫人就知道嫁妆是讨不回来了,咬牙起身带着女儿离开。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