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七章 实验的巨大进展!汤建军:怎么(1 / 2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军车行驶在路上。

两侧挺拔的树木向后飞驰而过。

汤建军正坐在汽车后排,盯着手中的资料看个不停,他抬起头焦急的问一句,“还有多久?”

前排穿着军装的年轻士兵,扭过头开口答道,“大山的路不好走,还要三个小时呢。”

他随即关心道,“汤院士,一路时间很长,您还是睡一会儿吧。”

“好。”

汤建军不在意的点头。

他也知道应该休息一下,但想到湮灭力场实验组正在进行的研究,很可能是核聚变的初期实验,或者和约束核聚变相关,他就根本睡不着了。

约束核聚变,就是他一辈子的追求。

早在二十多年前,他就在研究约束核聚变技术,并申请了制造了小型托特马克磁约束装置。

这个装置制造出来以后,只短暂开启过几次,就一直在核工程物理所的实验间里,都快成为了一堆废品。

以托特马克磁约束的方式研究可控核聚变,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,一个小型的约束装置都可以称作是个‘模型’,自然不可能在内部进行核聚变反应。

国际上也有相关的研究,最高投入甚至超过百亿美元,制造出了中型以上的托特马克磁约束装置,并模拟进行了核聚变实验。

百亿美元以上的研究项目,实验过程中也是问题频出,好多问题根本找不到解决方案。

国际核聚变相关的学术组织认为,想要真正去研究实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,最低投入也超过千亿美元。

这并不是说投入千亿美元,就能制造出可控核聚变装置,只是进行相关技术难关的研究而已,是否能解决技术难关也很难说。

很多核聚变领域研发的科学家都认为,“以现有的科技水平,几乎不可能制造出可控核聚变装置。”

汤建军也这么认为,直到强湮灭力场发生技术出现。

如果找一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方式,包裹反重力场的强湮灭力场,再加上托特马克环形磁约束,就是最完美的搭配了。

所以汤建军才加入了F射线研究组。

他不是为了研究F射线,而是为了更了解强湮灭力场,弄懂装置的原理和物理特性,来确定是否能用来约束核聚变。

在不断增加了解以后,汤建军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。

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就要寄希望于F射线发生装置,以此内部进行核聚变反应才能被强力约束并变得可控。

可惜……

汤建军很清楚自己没有那个威望,能申请到足够的经费、足够多的支持,去以F射线发生装置来研究可控核聚变。

即便能获得上级部门支持,甚至获得足够多的资金支持,他已经上了年纪,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了。

这是非常无奈的地方。

现在得知湮灭力场实验组在类似于F射线发生装置内部进行核反应,汤建军心里的激动就可想而知了,他去湮灭力场实验组的目的,就是了解相关的实验技术,也希望说服王浩研究可控核聚变。

“如果王浩申请研究可控核聚变,就一定能获得足够的支持。”

“王浩还年轻,有精力……”

“他是湮灭理论的开创者,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反重力场、强湮灭力场了。”汤建军思考着都有些激动。

他确实没有足够的精力,带队去完成如此重大的研究,但只要能参与其中,负责一小部分工作也满足了。

……

湮灭力场实验基地。

王浩对于汤建军的到来非常重视,亲自出门等了二十多分钟,见到军车缓缓的开了过来,就立刻迎了过去。

汤建军下了车就见到了王浩,激动道,“王院士,好久不见了。”

“好久不见!”

两人上一次见面还是在核工程物理所。

当时王浩带人过去查看螺旋磁场装置,并确定把装置拆下来运到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配合实验。

王浩带着汤建军参观了实验基地。

一路上,汤建军就在问新实验的问题,得知最初的实验只是电力发热,就试探性的问道,“之后会在新的反重力场内进行核试验吗?”

他说着强调一句,“核反应,才能供给足够都的热量。”

向乾生跟在旁边,顿时惊讶的看向了汤建军。

多数人听到要在反重力场内进行核试验,都会感觉非常的惊讶、不可思议,因为核试验实在太危险了。

这个老院士竟然主动询问,还有点迫不及待?

王浩道,“确定有把握能控制,我们才会考虑。”

汤建军听罢点点头,他沉默了好半天,干脆直接问道,“王院士,我觉得你们这个新的实验技术,简直就是为了可控核聚变量身打造的一样。”

“你想想,强湮灭力场可以湮灭能量粒子,反重力场降低粒子活跃度,也就是降低反应强度上限。”

“如果在外面加上一层磁约束,就可以把核聚变反应进行有效控制……”

“我们是不是能以此研究可控核聚变?”

他说完目光灼灼的看着王浩。

王浩只是不在意的摇头道,“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。”他对汤建军说道,“汤院士,你说的没错,新的实验技术确实很适合控制核聚变反应,但就像是托特马克装置,只有理论上才能做到百分百的磁约束。”

“新的实验技术用于控制核聚变反应,容错率实在是太低了。”

“只要出现一点点问题,可能就会是非常重大的事故,即便是把设备制造出来,也肯定有一系列的问题。”

“现在研究这个技术……得不偿失啊!”

王浩说着感慨道,“我也考虑过研究核聚变,但以现在的技术程度来说,最少一下花费十年才能成功。”

“时间太长了!”

“我还是认为有了更多的技术或发现,再去考虑做研究才好,比如,一阶元素,材料很重要,如果能有某种材料,可以承受一万摄氏度的高温,您想想,到时候……”

“……”

王浩连续说了很多东西。

但后面的内容都被汤建军下意识屏蔽了,他脑子里只是徘回着那一句话--‘最少花费十年才能成功’?

十年……才能?

汤建军呆呆愣愣着,都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。

如果某个团队只需要花费十年,就能制造出完善的核聚变装置,估计会迅速获得全世界任何机构的支持吧?

十年,很长吗?

好半天,他才吐出一句,“王院士,我们在时间观念上,是不是存在什么代沟?”

……

其实两人的时间观念并没有代沟。

王浩也知道十年时间研究出可控核聚变很厉害了,但是他不愿意花费这么长时间专注于一项研究。

因为他有更轻松的方式。

比如,能拥有熔点更高的材料,能继续改善湮灭力场技术,把相关的技术基础打好了,实现可控核聚变自然容易很多。

这就像是制造一辆高性能汽车。

如果只是以蒸汽机动力技术为基础,制造的汽车不仅会是庞然大物,速度还会非常的可怜。

换做手里有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,以此为动力核心制造高性能汽车自然就会很简单。

现在他们能在基础技术上飞速进步,自然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、精力,以现有的技术去研究可控核聚变。

这是得不偿失的。

王浩的解释让汤建军消化了好一阵子。

后来汤建军也只能感叹自己确实是老了,根本不敢去想新型科技的‘飞速’进步。

现实确实如此。

王浩带领团队进行的湮灭力场研究取得一个个突破,让技术不断的飞速进步着。

这种情况下,花费精力去投入到核聚变研究,根本是得不偿失的。

汤建军正式加入了实验组。

作为一名专研核磁领域的老院士,汤建军的能力水平自然不用质疑,对实验组的帮助非常大。

螺旋磁场设备就是汤建军的设计。

高能所那边制造的螺旋磁场设备,运过来以后发现有些不符合要求,汤建军就指挥工作人员现场进行改造,无法现场改造的部分还给出新方案,让他们运回去重新制造。

汤建军还根据实验需求,对于外围磁场发生装置进行改进,以便让磁场把湮灭力场包围的更加严密。

有了磁场的排斥保护,实验也就更具效果和安全性。

添加书签

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