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后几日,除了阿兄带相思去祭拜了他的生母,别的也没有什么要紧事了。
他母亲是先帝的第一任发妻,相思没见过,据说贤良淑德,一等一的好,宫人们交口称赞。
先帝与她也是情深意笃的少年恋人,孩子生下来就封了太子。
她生了阿兄之后,身子就一直不大好,阿兄四五岁的时候,人就殁了。
之后先帝又娶了孙皇后,太子养在她名下,她和太子也是有过母子和谐的时候的,那时的她慈温善,仿佛真的把太子视若己出,事必躬亲地照料着。
可她其实恨透了太子,常常在别人不到的地方苛待他,折腾得他死去活来,表面还要演一副母子情深的样子。
以至于后来皇后屡屡构陷他不孝不端,皇帝都深信不疑,常常不由分说责罚他。
母后还会跪求皇帝原谅他,称他年纪尚小,若罚不如罚她。
皇帝便更生气,指责她慈母多败儿。
旁人提起,都是太子如何不好,皇后这个后母如何不易。
年幼的太子尚且不能觉察到个中的龃龉,只当自己不够乖巧不够用功。
后来太后心下不忍,移居东宫,把阿兄放在了自己身边。
他早慧,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缘由,只觉得心寒意冷。
再后来东宫便有一个冷峻寡言的太子,和一个寄人篱下的祝相思。
一晃眼,竞是这么多年过去了,皇权更迭,长明宫也换了一波人。
从前她是寄人篱下的漂泊客,如今算来,她倒成了半个主人了。
除了她,后宫没人,各处都清闲得紧。三不五时地来给皇后娘娘请安,殷勤备至。
帝后大婚,七日里整个灵都都热闹着,庆祝这喜事,李文翾甚至下旨大赦了天下。
于是孙家终于憋不住,联同几位大臣请求一同赦免太后,给予封号。
议事殿里,此时安静得落针可闻。
谏议院的沈司谏恳切道:“太后她纵有千般不是,为了大周也尽心尽力多年,抚养陛下长大,如今陛下荣登大宝,传出去……恐落得个不孝的名头。”
“是啊陛下。”
“外头一向有些不好的传言,虽则都是无稽之谈,可到底人言可畏。”
“若能和太后重修于好,谣言不攻自破。”
外头盛传帝残暴不仁,弑父囚母,萧氏在南边更是不断煽动民心,才短短半月,势力又壮大一倍有余,现下已有些人心惶惶了,偏这时候陛下又不管不顾地大婚,若是激起民怨,恐是要生是非的。
孙国公怕是准了时机,觉得他若执意反对必遭反噬,料他不得不答应。
谁都知道太后伙同四皇子谋逆之事,害得李文翾差点毙命,自古成者王败者寇,李文翾没处置她已然够给孙家面子了,但此时一个个言辞恳切得仿佛太后和帝只是有了一点小小的龃龉。
也不知道孙国公许了怎么样的好处,又或者这些人也忌惮帝狂妄,急于给他找些不痛快。
这个年轻的帝低垂着眉眼,安静地坐在那里,手里捻着一串青玉佛珠,那是早上他调戏相思,被她强塞过来的,让他静气凝神。
这会儿倒真派上用场了。
自从登基后,这朝堂魑魅魍魉,一个个吃人不吐骨头似的,没一日顺心的,这帝王宝座,似万人之上只手遮天,不过是高处不胜寒罢了。
想来想去,也只这几日舒心些了。
把祝相思那张脸在脑海里过几遍,才能抵消此刻的怒意。
几个大臣大气不敢出,虽则把握十足,可却也不敢造次,总觉得帝身上有一股杀伐气,非是仁君之相。
从他选择幽禁孙若安开始,他就料到迟早有今日。
但还是觉出一种难言的荒唐。
除夕兵变之日,他九死一生,那个他叫了小半生母后的人,瞧见他,带着惊恐躲在宫人身后,挥袍喝令:“太子谋逆,就地射杀!”
后来他的剑已然架在她脖子,却还是饶了她一命。
他想起小时候自己被她抱在怀里的景象,那时他刚失去母亲,她说:“从今往后,本宫就是你的母亲,会把你当亲生儿子一般照料。”
他也曾天真地以为,自己再次拥有了母亲的。
*
才不过四月份,天气已然很热了。
相思拿着团扇给自己扇着,半倚在榻上,听曲儿舞,内教坊排了一曲扬州调,非要给她一。
左右闲着无事,她便传了瞧一瞧。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