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起初觉得这信乃是皇贵妃授意使人仿造,为的是借自己之手对付太子。然而经过三弟反复验看,这信中字迹的确是太子的。
而太子的伴读常海,也是在那一年,被仗责后赶出京城,不出两月,病死在了庄子上。
常海之父乃是太子的外祖,可以说是太子亲信之中的亲信,若非是他为太子做了这样的事儿,又怎么可能会被这般轻易的驱逐出京?
虽是如此,荣宪公主倒也没在汗阿玛跟前一口咬定这是太子所书,她知道以汗阿玛对太子的宠爱,得知此事定然会恼羞成怒,没准还会连累已经被过继出去的三弟。
故而,她只是动之以情,只道自己无意间得知此事,不敢擅自做主。无论此信是真是假,她也都不会给三弟求什么恩典。之所以将此信奉上,也只是不希望汗阿玛被人蒙蔽。
她远嫁蒙古,在京中没什么牵挂。而三弟也早已被过继出去,终其一生最好的结果,也只是做个闲散宗室。
她如今也不在乎自己到底是被谁所利用,若信是真,兴许汗阿玛往后还能对三弟多加照拂,若信是假,汗阿玛要责罚,也不至于千里迢迢传旨去蒙古训斥。
至于对付太子,除了能为三弟出一口恶气之外,于她而言没有任何好处。
乾清宫意料之内的没有传出消息来,元栖也并不意外。
那封信本就是多年前仿造出来的,那小太监笔力不足,写出来的东西和太子的笔迹也只有几分相似。
但密信这样的东西,必然是经过掩饰的,不会有人毫不遮掩用自己的笔迹。
这封信从始至终只有一个,那便是勾起康熙的疑心。
从九年前的绝嗣汤,到太子不慎将胤禛推下台阶,若康熙还和从前一般信任太子,只会觉得太子行事有些张扬,不仔细,但若是他心中有了一丝猜疑,自然也会觉得这些事都是太子故意为之,为的便是除去对自己有威胁之人。
一件事如何定性,全赖于康熙对于太子是什么态度。
仁孝皇后早逝时,康熙怜爱太子,将他带到身边亲自教导抚养。一废太子之时,却将生而克母作为太子诸多罪行之一。
爱则加诸膝,恶则坠诸渊,可不就是康熙一贯的做法吗?
作者有话说:
有点少,我马上继续写!
第一百零二章
康熙没有告诉元栖荣宪跟他说了什么,但那封密信带来的效果就是,康熙要开始加封诸子了。
得益于康熙首崇满洲的观念,阿哥们成婚之后,就有资格参与朝政,结交大臣,开府之后,康熙还会将阿哥们分入下五旗。分入各旗,皇子们就可以名正言顺拥有自己的佐领,胡军参领等人,便于培养自己的势力。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