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页(2 / 2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一句话简介:我曾站在异国街头那样想你

立意:男儿志在四方

第1章

九零年代初出国的浪潮翻涌。

腊月的第一天,这把火浪烧到了江清秋家。

本来他们的婚姻已经濒临崩溃,这场火吹过,仅存的情谊被烧成灰烬。

江清秋坐在火炉旁,拿火钳控掉碳灰,起身,夹一块新蜂窝煤放进炉内。观察一会儿火苗的火势,坐回沙发,又开始打毛衣。

天蓝色与白色相见的毛线交织。

她手巧,一般人织单色的她偏不,觉得双色的洋气好看。于是就多花了点时间,好在是给小孩子织的,不费什么功夫。

杨若初在一旁收拾行李,他明天九点的飞机飞美国。

江清秋瞧了他一眼,没情绪的问,用帮忙吗?

「不用」,杨若初合上行李箱。

呵江清秋意味不明的笑了下,就要去你梦寐以求的美利坚那,有什么感想,是不是恨不得马上起飞?

语气不善

杨若初也不是吃素的,抬眼睨她,回道:你管住这张嘴,以后的路会好走点。

今晚之后,他们分道扬镳,这场再经不起一点风浪的婚姻关系就此结束。

离婚是杨若初的母亲徐艳丽提的,那天徐艳丽特地带江清秋去国营饭店吃饭,点的是家常菜,但餐餐带肉,吃的挺尽兴。徐艳丽说的话也挺尽兴。

话里的意思是,杨若初在美国的表哥邀请杨若初去美国发展,美国是个好地方,遍地黄金,只要沾上那个地,荣华富贵指日可待。她请江清秋离开杨若初。

然后谈到一岁半的孩子,小杨修。徐艳丽的意思是,江清秋可以带着孩子留在杨家,以后的抚养费、生活费全由杨家承担。

徐艳丽一满腹经纶的学者能说出这种话,江清秋实在意外。

转念一想又觉得合理。

大概是穷怕了!

徐艳丽出身书香世家,六七十年代家里蒙难,前些年才平反,缓了几年日子才过的像样。

?

其实婚姻到这种境地,江清秋已经没什么好留恋的。唯一的顾虑便是孩子,只要孩子方面杨家能善待,离婚的事她还是可以考虑的。

过了两天,双方又深/入谈了两次孩子的抚养问题,才达最终成一致。

杨若初八年不能谈对象不能再婚,这期间,收入的三分之一要用在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上。若杨若初回国看望孩子需要江清秋同意。

谈妥之后,去民政局领离婚证。那手续简单的令人发笑。

想到这里,江清秋织毛衣的手停了,她看到火炉内橘红色的火焰熊熊的向上冒。忽而这两年的记忆清晰起来。

她和杨若初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,那时候她已经在棉纺厂工作两年。

而杨若初刚大学毕业回到星城还没有工作。初见时,彼此都没给对方留下好印象。

但母亲劝说她,她一个初中毕业的能找个大学生结婚是她上辈子烧高香了。

其实江清秋是不乐意的。一是杨若初没有工作,二是这人太古板无趣,还没她们厂里的男职工说话有意思呢。

--

添加书签

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