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刚才那些话是专门和文靖安说的,那么此时严同就将话题转到了林宁宴身上。
林宁宴回道:“丞相与我祖父平辈论交,‘兄弟’之称合乎情理。”
严同点了点头,娓娓道来:“我平生最敬佩两个人,一个是先帝,另一个就是修远兄,他们可谓是明君贤臣之典范,论决断与气量,我不如先帝;论才干和胆识,我不如修远兄,也只有在他们这样的君臣手中,大盛才能于两百年沉疴上推行剑州海贸之策,我们这些人,不过是受他们余荫罢了。”
他这番话不好评价是否发自肺腑,起码可以听出掷地有声,其实以他的身份和地位,也没有必要在这种场合跟林宁宴和文靖安这些小辈说假话,这番话确实真心实意,没有表演成分。
不过既然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,林宁宴也干脆把话说开,“既然是明君贤臣,为何我祖父会死在剑州?”
这个问题的答案林宁宴其实早知道了,林修远杀身成仁之前留了密信给他的三个儿子,也就是林宁宴的大伯、父亲和小叔子,里边讲得很清楚,剑州历年对抗西海,民风彪悍,诸多豪族已经替代了官军的作用拥有独立武装,强推海贸触及这些地方豪族利益,涉及到了当地百姓,最后演变成林修远要是不死,剑州必然造反的局面。
当然,这背后还有旧党许多官员推波助澜,但主要原因还是“变革”二字,林修远和先帝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晁错和汉景帝的关系,晁错不死,遭到“削藩”的诸侯王便不会善罢刀兵,两相权衡之下,林修远选择用自己的骨血给先帝和严同这些人铺了一条路。
从结果来看,这三十年间严同已经做得尽善尽美,他没有辜负先帝和林修远,带着旧党在剑州开辟了新政,成功推行海贸,为剑州争得三十年和平,甚至可以这么说——他反而是林修远选定的接班人,他们既是对手也是知音,薪火相传,心照不宣。
故此,严同给林宁宴的回答是:“剑州三十年的太平就是修远兄的死因。”
林宁宴无言以对,严同叹了一口气:“你们林家有怨气是对的,我也不推卸自己的责任,我也没资格说希望你与你祖父一般相忍为国,只求林少卿来日高抬贵手,一切还是以大盛百姓为重。”
堂堂一国丞相跟一个二十二岁的五品少卿说这种话,姿态已经是放得很低了。
林宁宴并非那种不辨事理、得寸进尺之人,只是问道:“我想请解答丞相一个我多年的疑问,想听丞相一句真话。”
严同做了个请的手势,林宁宴坚定道:“若当年你与我祖父异位而处,是你最先去剑州推行海贸,你会不会用性命成全我祖父与先帝?”
严同:“会。”
--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