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页(2 / 2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除非长沙王头脑发懵,犯下接二连三的错误,并且手底下的一众谋臣良将也没有劝得住,自己才能拥有胜算。

否则,自己面对长沙王,只能一步步被蚕食,早晚必定会是败局。

这早在袁绍身死,袁尚顺利继承其绝大部分势力,并奋力抵抗之时,几乎便已经注定了。

而对于自己来说,如果当初董卓并未进京,汉室的天下并未大乱,他或许心甘情愿做一名汉臣。

即使不能做得上一个权臣,也未必就不能快活一生。

可是,走到今天这一步。

于他而言,如果不能坐上那最高的位置,哪怕被授予异姓王的尊贵,他也无法就那样偏安一隅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开头那几百字,回头看好像也没多少内容,可是花的时间是后面2000来字两倍还多QAQ

第125章

三个月后,庐江郡。

这三个月里,凌寒一直没有闲着。

他投身于庐江郡的工厂建设之中。并且,成效十分显著。

如第一个工厂,凌寒选的是陶瓷业。

他在城内找了一块大型荒地,又招募了足足两百人,包括深通烧瓷技术的师傅,以及大量普通工人,然后开始流水线式地生产陶瓷。

历史上,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,都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开始成量出现。

在那之前,生产陶瓷的规模都相当之小,定位更偏向于家庭手工业,而非官营或民营手工业。

至于修建瓷厂与招募工人的费用,其中一半由官府出资,另一半则由庐江的几大世家共同出资。

这件事是凌寒本人亲自上门去谈的。

他并没有要求他们出钱,只是说了自己最近打算尝试搞这件事看看效果,要求他们帮助自己宣传以便于工厂招工——即使是凌寒的大本营庐江,世家联合对于舆论的控制,仍然不逊色于官府。

可当世家们得知自己也可以出钱参与到这件事里之后,他们立刻纷纷表示愿意成为股东之一。

倒不是对于盈利抱有什么期望,而是觉得,如果能够借此给殿下卖个好,那便没有任何吝啬钱财的理由。

毕竟,这种机会并不太多。

世家的心思,凌寒自然心知肚明,这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。

日后工厂的分红,会依照出资比例。

按照凌寒的计算,大概只需要用两年的时间,出售陶瓷的利润就可以赚回起始资金。

而在那之后,就将是纯粹的盈利了。

或许根本用不着三年,只要陶瓷厂开始稳定盈利,世家自然就能意识到投资工厂本身的巨大好处。

在陶瓷厂开始修建的半个月后,凌寒开始将视线瞄向其他工厂。

同样地,仍是由官府出资一半,世家出资另一半。

他并没有再拜访投资过陶瓷厂的世家,而是转向其他庐江以外的世家。

--

添加书签

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