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在不行,为了女儿的安危,还是回怀朔老家去算了。至少在那里亲戚朋友都是聚群而居的,左右也有个照应。
花父在那里想着去哪里弄几条好狗,花木托已经跑到花木兰的库房里拉出几条粗麻绳,把那两个贼人绑的严严实实,然后犯起了难。
阿姊,他们怎么办?
等他们醒了,我先问问看。贺穆兰看着地上两个被捆成粽子一般的倒霉蛋,等问到了想要的,将他们押到虞城县衙jiāo给游县令,看他怎么处置了。
第二天,花木兰亲自审问两个游侠儿。她虽是法医,但也看过不少如何审问犯人的实例,所以没过一会儿,她就得出了自己想要的。
这些卢水胡一直隐藏在虞城一个废弃的佛寺里,而那里恰好是这群游侠儿接头的地方,前段日子他们偷盗花木兰的财物不成反撞了鬼,那几日自然是对其他游侠儿一直津津乐道这段撞邪的经历。
而后这两个倒霉蛋一落了单,就被这几个卢水胡抓住了,还被胁迫过来带路和开锁。
卢水胡人的凶悍是有了名的,这两个游侠儿还有家小,自然是不敢妄动。
由于语言不通,只有那为首的褐色卷发首领会说一些汉话,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卢水胡是什么人。
但是从那几个卢水胡从人喊首领的发音来听,首领的名字大约是叫盖胡或者盖吴。
☆、第18章 求助木兰
贺穆兰从来就不喜欢历史,历史这门课学的只能算是马马虎虎,莫说是北魏史,南北朝史,你让她背出唐宋元明清以前的朝代都不一定行。
所以很多时候她就模模糊糊的过,纯粹把这里当做一个完全不知道的新地方来对待。
她刚刚穿来时,听到花家老爹和她说鲜卑话,一直都没把自己联想到花木兰上。鲜卑语的花木兰和汉语的花木兰还是有所区别的。她一直以为自己叫贺穆尔兰,是个三十多岁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。
待她最头痛yù裂的那几天过去后,吸收了一部分花木兰最近的记忆,这才像是醍醐灌顶一般的开窍了。
竟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花木兰!
所以,以一个汉人的语言习惯来听那几个卢水胡人的名字,能准确无汉话口音的发出盖胡的音,已经是很了不起了。
贺穆兰和花父都不知道盖胡盖吴到底是称谓还是名字,不过既然是没有什么名头的人,她也就没当成太大的事。
但就是这个没有什么名头的人,居然真的做出了一桩大事来。
他们绑架了在虞城逗留的崔家十二郎崔琳。
崔琳并不是崔浩唯一的孙子,崔浩有五个嫡子,庶子更是不计其数。崔琳是他嫡次子的幼子,因从小聪颖,所以颇得崔浩的宠爱。
但他和很多北方高门的子弟一样,并未出仕。据说是因为寇天师曾给他批过命,他若入了朝堂,崔家满门上下必遭浩劫,所以笃信天师的崔浩虽然惋惜,也只能含恨看着自家第三代中最杰出的子弟每日闲散度日。
崔琳能说会道,jiāo友甚广,再加上他是不能出仕的,各方势力和他jiāo往起来也少了一份顾忌,渐渐崔琳就成了崔家的说客和代言人,经常出入权贵之地。这次他来找花木兰,也是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替崔家再添一门助力。
崔琳此番被劫走,是因为魏帝拓跋焘决意打压佛门而引起的事端。
崔琳的祖父崔浩是大魏汉臣的领头人,也是北方士族高门中最德高望重之人,历经三朝,有两位太子是因为他的意见而被立的储君。
拓跋焘的父亲原本属意的是拓跋焘的弟弟,当年正是崔浩以立长的道理据理力争,才让拓跋焘当上了储君,而后他十五岁登基,崔浩也是一直忠心耿耿的辅政着这位皇帝到现在。
鲜卑贵族和北方汉人的高门之间一直有摩擦,因为拓跋焘敬重崔浩,便时时在其中起着协调的作用。但最近几年崔浩频频的提出抑佛的政策,直接点燃了胡人贵族们胸中的那腔怒火。
鲜卑贵族和大半的异族胡人都是信佛的,鲜卑人笃信佛教由来已久,若不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个寇谦之寇天师引得拓跋焘信了道教,甚至把国号改成了太平真君这种名称,怕是大魏上至国君,下至百姓,都要信仰佛教了。
越是动乱的年代,佛教就越吃香。
起因是崔浩曾建议魏帝下旨命五十岁以下的僧侣还俗。
崔浩做此提议,除了因为他信的是道教以外,更的原因是因为大魏连连征战,有许多不愿意服兵役的男丁都皈依了佛门。
他们以全家之力供养佛寺,不用纳税,不用服兵役徭役,年纪轻轻就在佛寺中安闲度日,佛寺外却有大量耕田无人可种,只能任其荒废。
到了打仗的时候,这些适龄的男子无法被征召,就只好起用已经年老或年幼的男丁去征战,造成了很大的民怨。
拓跋焘听取了崔浩的建议,下旨各地寺庙的五十岁以下的僧侣还俗,以充兵役和徭役。这一旨意自然是引起了不少僧侣的反弹,有的逃到愿意庇护自己的信徒人家继续当他的和尚,有的就逃亡山野间的野寺荒庙躲避还俗。
许多鲜卑贵族为了藏起这些僧人,qíng愿把自家的私庄拿出来赡养他们。
为了能更快的推行退僧还俗的政策,拓跋焘请了大魏佛门的三位高僧紧摩罗、释源迦和昙缘为质,bī迫各寺僧侣立即还俗。
--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