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之前在b站看到有些键盘侠“赵鸡赵鸡”这样地骂政哥亲妈,真怕祖龙哪天来个显灵劈坏他们的键盘~
先秦时期民风彪悍,不应当用三从四德的标准去要求赵姬,而且就因为她儿子太厉害,才显得她这么弱。
其实个人对史记写的嫪毐造反的动机一直十分怀疑。
但是《史记》就是这么写的,这样一写好像粗看就比较合理了:嫪毐密谋篡位→被嬴政杀死→皆大欢喜。
但是这个动机真的无懈可击吗?
秦国公族虽然势力不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(政哥老爸子楚有二十多个兄弟),能眼睁睁看着秦国王位易手他人?又有吕不韦等客卿派和楚系外戚势力在后,嫪毐会傻到和赵姬密谋扶持自己的私生子上位?
文学作品中的嫪毐(包括本文中的)都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傻x,也许因为这种写法不费脑吧,高级权谋什么的真的比较难写。
此外赵姬是否真的知情?秦王室是嬴姓赵氏的赵,又不是赵姬赵姓的赵,她高贵的地位来自她的儿子政哥,没有秦王室血统的私生子怎么可能成功上台?都说儿子随妈,赵姬的智商真的会这么低?
个人感觉是那时政哥亲政在即,手握大权又祸乱宫闱的嫪毐不管造没造反,早晚都是要被处死的(参考即将在文中被流放毒死的吕不韦)。
还有就是当时秦国多方势力对抗的水很深,嫪毐有可能只是一个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牺牲品~
之前想过要大改写,又怕被某些考据党喷“不尊重历史”、“洗白”赵姬和嫪毐,就只小改了一下。
这也就是我之前作话说的太史公为了“合理性”忽略“逻辑性”。
举个大家都知道的周幽王“烽火戏诸侯”的例子,这个故事出自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。
钱穆先生对这段的评价很有意思:“此委巷小人之谈。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,至而闻无寇,亦必休兵信宿而去,此有何可笑?举烽传警,乃汉人备匈奴事耳。骊山一役,由幽王举兵讨申,更无需举烽。”
如果太史公想表达西周灭于周幽王废长立幼(当然太史公没写这个理由,因为汉武帝就是这么上位的),以及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情形,大可不必采用如此戏说的手法的。
据清华简,即战国楚简《系年》记载,里面半个字都没提到烽火台上褒姒邪魅一笑的故事:
“周幽王取妻于西申,生平王,王或(又)取褒人之女,是褒姒,生伯盘。褒姒嬖于王,王与伯盘逐平王,平王走西申。幽王起师,回(围)平王于西申,申人弗畀。曾人乃降西戎,以攻幽王,幽王及伯盘乃灭,周乃亡。”
说到对于史料的思辨态度,我就想到之前有收到条很长的自称政吹的评论。
先喷我说我不了解历史,秦始皇根本不暴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