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门学子的艰辛与苦楚说来令人心酸,也因此,他们想要出人投地的执念尤为强烈。
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这句话激励几十年来来往往的寒门学子,是筑起他们灵魂的支架。
岳麓书院从诞生那天起,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。书院招生不设门槛,入学无户籍限制,只要有志于学业的,不分贫富,不论地域,均可入学,即孔子所提倡的“有教无类”。
虽然招生不设门槛,但入学要求还是有的,名气较大的书院,因为报名的人多,“招生标准”也很严格,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都相对较高。考核包括学业在内的综合素质测试,光学习好还不行。如白鹿洞书院,曾要求入学者是举人(现在不是了)。
书院的招生指标由各书院依办学实力自定,人数从几十到上百不等。除了招取测试成绩
优异的“正课生”,还会录取稍次一些的“附课生”。附课生也写作“副课生”。在招生上,老师说了算。
一般来说,官方推荐生、拿着介绍信的照顾生是不受书院欢迎的。即便入学了,如果主管老师(洞师)测试后觉得不行,仍会将其辞退,上司不能干涉。
岳麓书院每年都会举行入学考试,录取极少数的人。当年岑晏拿着介绍信去的时候并不受重视,于是自己温习了几个月考入了学院,才获得师长的认可。
话说回来,这地方学子还是很多的,学子多意味着文化水平高,这个村也没有太多的庸俗气,走在村巷里有时候可以听到读书声。
岳麓书院旁可不止一个书院,很多书院因着岳麓书院的名声,就把自己的书院也建到这旁边来,想沾一沾福气,让自己的书院也多些人才。因此这些读书人很有可能是旁边的那些小书院的,毕竟真正岳麓书院的学子大都是待在岳麓书院内部的。
能进入岳麓书院不说百里挑一,至少也是十里挑一的人了,总的来说书院的风气是不错的。
第11章 荷包
朝雾和岑晏打扫卫生从早上到晚傍晚,总算把一切整理好。虽然一天是累了,但是很有劳动后的收获感,十分充实。
在这个地方住了几天,这里环境清幽宁静,民风淳朴,给朝雾留下的印象是很不错的。
清晨朝雾拿着衣物去溪边洗,早上空气中有潮湿的水分,太阳也不火热,可以说是一天中最清凉的时候了,朝雾舒服的眯了眯眼。这个时代的人们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