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氏并不像一些嫡妻一样,把庶子抱到自己院里养。对此,方之平倒是很赞成,养好了怕他妨碍嫡子,养不好又会带累主母的名声。左右,宋氏也不缺儿子,何必去做那般出力不讨好的事。
除此之外,方之平并不太关注后宅之事,一方面,他相信母亲的能力不至于吃亏,另一方面,他实是没有多余的经历去管,单是功课就已经占了他不少的时间,为了能有一个好的身体,他又求父亲方道如给他请了一个习武的师傅,这样一来,他就彻底没时间了。
习武的师傅只教了他射箭和一套普通的拳法,不过他已经很满足了,毕竟他习武只是为了强健体魄,并非是要走武将的路。
虽然这花费了他许多的时间,但一个好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嘛,而科举也是很考验人的身体素质的,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几天几夜呆在一个小房子里应考。他可不想和红楼梦里的贾珠一样因科举英年早逝。
第3章 县试
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,方之平也从一个小萝卜头变成身姿挺拔的少年,肖似宋氏的面庞虽精致却不显女气,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,瞳仁灵动,如同黑宝石一般的吸引人。
三年的时间足够方夫子将四书五经通讲一遍,一年前他就已经开始让方之平和高锦宁几个人准备童试,这几年,方夫子的学堂里又出了两名童生,许志谦也在前年考上秀才,至于李浩然和郑睿,方夫子觉得他们火候还不到。
童试包括县试、府试、院试三阶段。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、府、州、县学为生员,俗称“秀才”,生员分廪生、增生、附生三等。生员经科试合格,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,称“科举生员”。
县试在各县进行,由知县主持。在每年二月举行,连考五场。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,在四月举行,连考三场。通过县、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,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。
而县试的考试内容为墨义,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,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,主要考察对四书五经的掌握。府试则是在经义的基础上多加了诗赋。
对县试和府试方之平倒是很有信心,毕竟从宋氏给他开蒙开始,他就不曾懈怠,等到上学堂以后就更是认真了,虽然他在诗赋上没什么灵气,但勤能补拙,还是能做出一些能过关的诗。
县试必须回永安郡老家参加,为了赶上二月份的县试,刚过年没几天,方之平就要往老家赶。
宋氏虽对心爱的儿子十岁就可以参加县试感到骄傲,但更忧心于儿子年龄小照顾不好自己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